文学家康纳说过这样一句话“有那么一些人,你跟他初次相见,却一见如故,对他的好感随之而来,而又有一些人,跟他相处良久,却对他一无所知。而往往决定让别人喜欢你的其中一个原因之一,就是先要学会自我暴露。”
所谓“自我暴露”,就是把自己私人性的方面显示给他人或者把有关自我的内层信息传给对方,让别人最大限度的了解自己,在现实生活中,善于自我暴露的人是自信的。
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约瑟夫和哈里提出了一个名为“约哈里窗户”的理论。该理论认为,对每一个人来说,都存在着自己了解、别人也了解的“公共区域”,比如自己的身高、体重等,这些别人都可以知道,自己也可以告诉别人;别人了解,而自己却不了解的“盲目区域”,比如一个人的口腔异味,别人知道,自己未必知道;还有仅仅自己了解,却从不向别人透露的“秘密区域”,比如女士的年龄、男士的钱包,这是他人的秘密,不可轻易去打听;再就是自己和别人都不了解的“求知区域”,这是一层自己不知道,别人更无法知道的未开发区域。这四个区域,就是“约哈里窗户”。从这方面来说,自我暴露的内容指的是自己了解但是别人不了解的部分,即“秘密区域”。
研究表明,允许别人了解自己的真实感受对于个人保持心理健康是必要的。自我封闭倾向很强的人,或自卑心理严重,由自卑而导致过度地修饰或过度地自我保护以及敏感的心态;或虚荣心过强,不愿意向他人哪怕是较熟悉的人透露有关自我的真实信息,唯恐包括自己弱点和不足的一些真实信息被他人知道后会成为日后被人耻笑的把柄。他们的心灵很累,精神负担很重,心理能量过多地浪费在掩饰、防御、维护脆弱的自尊心上。
由于这些人和他人交往都是蜻蜓点水般浅尝辄止,不肯深层次地接纳他人,当然他人也不可能深层次地接纳这些自我封闭倾向很强的人,这就使得他们处于一个不外向的、不开放的人际环境中。一个人的思想,若是处于动态、开放的状态中,则像一潭活水,因为“流水不腐”;若是处于一个相对封闭、保守的状态中,则无异于一潭不和外界交换的死水,容易变得固执、呆板、抑郁、多疑、敏感等。可见,正常的情绪情感的交流、正常的心灵互动、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一个人心理健康的前提。
那么如何自我暴露,才能更好的建立人际关系?
从我们认识一个朋友的过程来说,是在一步步加深了解的,就像剥洋葱一样,是分层次的,对他人的自我暴露也是一样的。有关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最浅层的自我暴露水平是人们的兴趣、爱好等,比如日常情趣、饮食习惯、着装习惯、闲情逸致等;第二层次的自我暴露主要是态度,包括对人、对事、对时局、对政治所持的观点、看法和评价;第三层次的自我暴露直接涉及自我的人际关系和自我概念状况,例如与朋友、同事、上下级的关系,与父母、配偶、儿女的关系,或者自卑情绪、自负情绪、失落感、无助感等。
自我暴露的广度和深度是人际关系深度的一个敏感的“探测器”。
但“自我暴露”必须缓慢到相当温和的程度,缓慢到足以使双方都不致感到惊讶的速度,如果过早地涉及到太多的个人亲密关系,反而会引起对方强烈的排斥情绪,引起焦虑和自卫反应。
(转载自网络)